本轮奢侈品交作业, 爱马仕成了赢家

2024年07月30日 13:59 来源:腕表之家 类型:表家号 作者:八卦兔

最近这一个月,我拾起了在报社写奢侈品及财经报道的老本行,浅浅来了几篇,反响很好。

这些年一直深耕在消费市场的一线,其实有很多思考没找到合适机会和大家分享。上周我在其他平台上发了一个短评,评论“爱马仕本轮业绩最佳源于涨价够克制”,被读者要求“深度化点评”。

所以我今天又来了,来聊聊爱马仕的头部经验,以及为什么“够克制才能走得远”。

要涨,但不能涨得太夸张

上个月我就在“有钱人的性价比时代来了?”一文中提到,我个人认为目前整个奢侈品市场上爱马仕的策略非常成功。

划线部分我提到了“克制”的定价是一门大学问

而爱马仕上周公布的财报完全证明了我的判断——上半年收入涨15%至75亿欧元。其中第二季度收入涨13.3%至37亿欧元,超过市场普遍预期的36.5亿欧元。

哪怕是最近财报上的“拉后腿专业户”中国市场,现也比其他集团好很多——除日本外的亚太市场上半年增长9.9%。

即便是表现下滑的第二季度,亚太市场也有5.5%的增长。

重点来了,爱马仕的自信在于预计第三季度市场形势不会发生较大变化,这真的羡煞众人啊。

同比之下各位同行日子都不太好过,比如开云集团上半年收入大跌11%至90亿欧元,营业利润大跌42%,而且预计下半年还是继续跌。

为什么在这一轮价格暴涨(以及业绩下滑)下,爱马仕作为包袋头部品牌,可以坚挺至此?

我举例爱马仕的一款包——迷你猪鼻子(roulis 19)的价格变化。

2022年时,它的价格为56500元,23年涨到62000元,现在价格为69000元。

其实仔细看,每一轮10%的涨价并不低,在爱马仕的品牌历史上也算增幅比较大的阶段。但同比友牌这些年翻倍甚至近3倍的涨幅,爱马仕就显得比较实在友善了——一切全靠同行衬托。

因为大家在选择产品时,除了同品牌纵向对比,也会各品牌横向对比。

另外,爱马仕的多款爆款包一直公价大大低于市场价,所以调节空间会比较大。目前Kelly 25的公价也就在9万多元,铂金包同样低于行情。

相比之下,某品牌但凡发现市面上一款包被代购炒到溢价,下一轮(不是一年)必定调价,而且幅度很高,平均一只3万多的包涨3000-5000元不等,丝毫不留空间。

但爱马仕的克制就在于,价格调得很稳,既保证了利润又不让你们觉得过于“震惊”。多数消费者调整下心态(差不多几分钟吧),又重新开买了。

最重要的一点,爱马仕是包袋品牌老大,大家对它的渴求是最旺盛的,忍耐力也更强——毕竟真正的头部品牌,是没有平替的。

多数爆款非“炒作”而来,佛系更能成功

我们如今所见的爆款,很多曾经都是老大难,我以手表为例。

2016年我在回顾鹦鹉螺40周年写文时,百达翡丽品牌告诉我一个2006年的故事——当时店里有2块鹦鹉螺,无论摆在多显眼的地方怎样吆喝都没人要,最后是一个神秘的来自香港的电话买走的。

店里为此欢喜好久,终于把碍眼的送走了。

也有读者和我分享他是怎样在2016年买到劳力士某店铺的第一块熊猫迪,穿着拖鞋进店,公价拿下且本人毫无消费记录。

当年的确没人能预料它们最后会火成这样。

一个产品从面世到火爆,是逐渐发展的过程。而品牌正常的应对也就是,打折卖、公价卖、排队卖、配货卖、最后到表商那儿加价卖。

无非就是这个流程。

但这几年,被爆款疯狂洗礼后的品牌们,都太急了。比如一旦有一款“颇有卖相和潜力”的新表出来,就会定价奇高——恨不得直接跳过几个阶段到达“配货卖”。

过高定价,会带来多数人的“观望”,若大家都观望不下场,产品怎么火起来?

作为消费者,我们在花钱那一刻,既考虑心里价位,也考虑市场反馈——要的人多,购买欲望会更强。

给大家举例,我曾经花10多万买过一件衣服,当时看到价格心有侥幸希望能降价,结果不到1天就被人买走。

几个月后当我再遇到它,即便价格又涨了,我也不敢犹豫了。

这就是“争夺”带来的市场价格——首先得让它“争”起来。试想百达翡丽鹦鹉螺5711,最初10多万一度抢到百万,但如果一块钢表刚面世就定100万,你们还敢要吗?

这一点,爱马仕也深谙其道——给热门款留足价格空间,从而带动整个品牌的活跃度。

爱马仕在财报中也特别提到,这个克制涨价策略很正确,并且未来依然会保持自己的节奏。

这言下之意就是“好在没跟风”。

其实无论怎样的经济环境,没有卖不掉的产品,只有不合适的价格。

价格最终由市场决定,只是很多品牌不甘心——尤其是经历了如此旺盛的消费时期,下滑总是失落的。

“克制定价”其实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因为消费者是在“互相竞争中”共同抬高价格,也最终共同接受价格——市场的事,让市场自己完成。

记得有业内朋友和我聊起,某品牌在上世纪90年珠宝的价格,近30万,当时在上海都可以买房子了——意思是,现在的奢侈品还不够贵。

但事实就是,奢侈品牌经历这些年体量大涨,哪怕面对通货膨胀,也不可能回归曾经的定位——品牌们这些年的业绩狂涨是通过“产品下沉”扩大客群换来的,转身又想暴涨只卖给最有实力的头部客人?可惜产品与价格已不匹配了。

声明:本文为腕表之家自媒体平台“表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腕表之家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为本文评分

我来写评论

我来写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评论

下载APP
关注微信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