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9:60 全球“闰秒”背后的故事

2015年07月09日 14:27 来源:腕表之家 类型:编译 作者:许朝阳
       [腕表之家文化] 国际标准时间在格林尼治时间2015年6月30日23时59分59秒(北京时间7月1日7时59分59秒)实施了一个正“闰秒”(leap second),即增加1秒,用以弥补地球自转速率放缓带来的影响,这也是自1972年以来的第26次闰秒。

       这次小小的跳秒和马蒂·麦克弗莱在《回到未来》中的时空穿越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它不应被低估甚至无视。酣甜睡梦中的普通公众或许都没有察觉,当然这一秒也不属于法国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IERS)的科学家。事实上,闰秒是对国际上两种时间计量系统(基于地球自转周期的“世界时”和基于原子振荡周期的“原子时”)的再校准。

历史渊源

       长久以来,计量学家一直根据天文数据测量时间。“一天”就相当于太阳两次横穿格林尼治子午线的时间间隔,这也是格林尼治标准时间(GMT)的由来。依据古代文明流传下来的60进制,“一天”又可层层细分为24小时、1,440分钟和86,400秒。

       1955年铯束原子钟问世,一切变得不同,时间测量达到前所未有的精度标准——300万年才会误差一秒!于是国际原子时(TAI)取代了天文时。1967年,位于巴黎天文台的国际时间局(BIH)正式以原子秒取代平太阳秒作为秒的定义。自1974年第一个原子钟上天后,至今在空间的原子钟已有500多个。

全球变暖的结果

       问题在于,地球自转不可能达到原子钟的精度标准,相反,受潮汐、地震以及海水浓度变化等现象影响,它的速度是趋向减慢的。“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水从极点流向赤道,这改变了地球的动能,进而导致转速变缓。”《世界报》(Le Monde)引用日内瓦天文台Michel Grenon的话解释道。

       世界时的准确度为每日数毫秒,而国际原子时的准确度为每日数纳秒,一般来说1~2年会差1秒,虽然看似不大,但积年累月差距也很可观,于是1972年折衷的协调世界时(UTC)和闰秒应运而生。

       地球自转的放缓趋势并不规律,具有不可预知性,因而闰秒与闰年不同,不能提前计划安排。何时加入闰秒由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IERS)负责决定,一般在每年的6月30日或12月31日的最后一秒进行调整,以确保协调世界时与世界时相差不会超过0.9秒。

取消闰秒?

       并非所有人都喜欢多出来的这一秒。反对者主要集中在商业和金融领域,他们指出,增添闰秒的不规则操作对互联网系统具有破坏性影响。但科学家,特别是天文学家的观点不尽相同。“取消闰秒就是无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Michel Grenon指责道,“没有任何理由放弃闰秒,技术必须服务人类,而不是相反。”今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ITU)举办的世界无线电大会将就取消闰秒进行表决。(图/文 腕表之家 许朝阳)

为本文评分

我来写评论

我来写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评论

装修佬
装修佬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2015-07-13
00 00
头即将不痒
头即将不痒

支不支持和我们生活没有一毛钱关系,你调快了一分钟我们也不知道

2015-07-11
11 00
空昙
空昙

支持闰秒。虽然这样会引起一定程度的混乱,但只要采取正确手段还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技术在进步,但人类不应该就此割裂与大自然之间的联系,因为与地球比起来,华尔街的交易简直轻如鸿毛。而若是失去了与这颗行星的同步,我们的时间、历法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015-07-10
11 00
没钱当表哥
没钱当表哥

看得我云里雾里的

2015-07-10
00 00
下载APP
关注微信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