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表的风格演变(下)

2013年07月21日 17:53 来源:腕表之家 类型:编译 作者:思时

       战争是残酷的,但凡事讲究不破不立,战后人们的审美观开始重新构建。 严格来说,小标题的时间划分与紧跟其后的艺术派别,容易产生很大的歧义。事实上年份是指腕表发展史的节点,而艺术派别的生发和兴起并不是按照腕历史的时间轴来划分。

1930~1960年,战后的审美重建

       战争时期的腕表,抛开军用表不谈(那些是纯粹的实用主义色彩),从机芯大小的变化到造型上均呈现过渡期的承上启下的特点。抽象派虽无巨大举创,却也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因为它算作战后西方艺术的第一个重要运动,亦是战后漫长风格实验的开端。艺术中心与经济中心由此正式重合到美国纽约。抽象派之所以能自成一派,原因在于它表达了艺术的情感强度,还有自我表征等特性。这跟欧洲一些强调抽象图腾的艺术学校:如包豪斯、未来派、或是立体主义等,都有呼应。当然,抽象派对腕表设计的影响也许是微乎其微的,但作为划时代的运动不能不讲。20世纪50年代亦是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有个不能跳过的名字:奥黛丽•赫本。她与纪梵希的多次合作,几乎将优雅简洁之风提升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它迅速在欧美民众间普及,甚至形成赫本风格。

       印证了艺术中心往往是经济中心的论调,波普艺术的起源虽在日不落帝国,但还是嫁作他人妇地在美国开花结果。美国波普艺术家亦声称他们所从事的大众化艺术与美洲的原始艺术和印第安人的艺术类似,是美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直至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的影响力量开始在英国和美国流行,造就了许多当代艺术家。由于创作更强调随性自由,反传统、反保守的造型再也不知“离经叛道”为何物。


1985年至今,个性化与经典复古,周而复始的交替与回暖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对瑞士机械腕表来说是最为黑暗的岁月。1969年精工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只石英表,引发了一场“石英危机”。尽管我们必须承认,将石英晶体运用在钟表上是一种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果。造价低廉、产量巨大、精准度高,同时将腕表从奢侈品的象牙塔中拖到柴米油盐的身份——对石英表来说是辉煌灿烂的功绩,却也正是当年机械表生产商的噩梦。1970年以后的10年中,瑞士钟表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瑞士制表在1975年出口下降至30.7%,而从业人员在80年代初的前5年,由90万下降到30万。

       这种境况直到尼古拉斯 •G• 海耶克着手构筑他的钟表帝国才出现逆转,海耶克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生产平价石英表对抗日本。很快,工程师们研发出一种只有51个零件的石英表,比日本的石英表要少100个零件。这不仅降低了故障率,更使得制表成本大大降低,最后以50美元的价格出售。这款被命名为Swatch的腕表并不仅仅是以价格取胜。海耶克将“second watch”(第二只腕表)的概念引入到这款新型腕表当中。1986年卖出1200万只。海耶克成功地证明了两件事:一是瑞士钟表可以在低端市场与日本抗衡,二是把腕表变成了时尚配件。

   

       跨过艰难的岁月,1985年以后,机械腕表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人们开始注意到机械腕表背后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及手工技艺的精湛与流露出的情感,这些统统是廉价石英表所无法比拟的。如今的腕表界,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百花齐放的局面,语言反倒显得苍白无力。那些历经时光淘洗沉淀的经典元素,如同轮回一般周而复始,每一次回潮都再融合一些当下的流行审美。今年的日内瓦和即将举行的巴塞尔表展上总会有不乏这样的复刻款式。正所谓一直被大家喜欢的,就是经典。

为本文评分

我来写评论

我来写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评论

杨腔杨调
杨腔杨调

石英风暴把作为贵族的玩物之表成为素民腕间之物,不可谓不伟大。

2021-11-30
00 00
下载APP
关注微信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