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峰造极的机械动感艺术“表中之王”陀飞轮

2012年07月10日 14:28 来源:腕表之家 类型:转载 作者:刘文丽

          陀飞轮自诞生之日起便是高级钟界备受推崇的发明专利。时至今日,不少瑞士高级钟表品牌都将陀飞轮表款纳入旗下顶级表款的方阵中,其中一些具备独特个性与功能设计的陀飞轮表款亦成为收藏家和投资者狩猎的对象。

宝玑MARINE 5837陀飞轮腕表

 何为陀飞轮

           陀飞轮是瑞士钟表大师路易·宝玑先生在1795年发明的一种钟表调速装置。法文Tourbillon(故又称特比龙),有“漩涡”之意,是指装有“旋转擒纵调速机构”的 机械表,陀飞轮机构,是为了校正地心引力对钟表机件造成的误差。陀飞轮表代表了机械表制造工艺中的最高水平,整个擒纵调速机构组合在一起并且能够转动,以一定的速度不断的旋转,使其把地心引力对机械表中“擒纵系统”的影响减至最低程度,提高走时精度。由于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已经把钟表的动感艺术美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历来被誉为“表中之王”。

          宝玑先生当年发明陀飞轮擒纵机构,是为了通过陀飞轮框架的旋转来抵消地心引力对钟表擒纵系统中的机件造成的误差。普通的机械表,由于擒纵系统中的游丝会受到松紧度、金属疲劳的影响,摆轮摆动的规律也会受到地 心引力的影响,所以误差较大。陀飞轮擒纵调速装置在克服上述一系列影响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当年的怀表时代,这种旋转擒纵机构对于钟表的走时精准性 有很大的提升。虽然如今的手表要面临更多的位置变化,陀飞轮调校精准性的能力有所减弱,不过,陀飞轮仍然作为顶级制表工艺,被大多数喜爱机械制表的表迷所追捧。 陀飞轮的创意在于,将钟表核心的擒纵机构放在一个框架(Carriage)之内,使框架围绕轴 心——也就是摆轮的轴心规律性地做360度旋转。这样,原本的擒纵机构是固定的,因而当表搁置位置变化的时候,擒纵机构不变,造成了擒纵零件受力不同而产生了误差;当擒纵机构360度不停的旋转起来的时候,会将零件的方位误差综合起来,互相抵消,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误差,甚至消灭。目前,大多数陀飞轮是1 分钟转一圈(360度),也是业内公认的理想旋转速度。

宝玑陀飞轮证书与原理

 调速原理

          宝玑的陀飞轮调速器原理如后: 如果把擒纵轮、杠杆(Lever,即马仔)和摆轮及游丝全部置于一载台(carriage), 而载台的小齿瓣受第三轮(the third wheel)驱动,使载台旋转。置于摆轮(balance)上方的第四轮被固定(the fixed fourth wheel)且与载台轴杆(carriage shift)同心。擒纵轮的小齿瓣(escape-wheel pinion)与第四轮互相咬合。

           因此当载台旋转时,擒纵轮的小齿瓣绕着被固定的第四轮转动,如此一来造成小齿瓣的旋转并以正常的方式操纵了擒纵轮和摆轮(附图:陀飞轮原理)。 整个上述构造被称为陀飞轮框架(cage),这些元件一起做恒定地转(rotate constantly),以稳定的速率—1分钟、4分钟甚至6分钟—转完一整圈,那么不论表在哪一个垂直位置,此一陀飞轮调速器都以完全相同的的时间转动 一圈,这么一来,因地心引力的位置不同,一位置产生的误差将被另一位置所产生的相等大小之误差所抵消。

          事实上,陀飞轮并不能消除位置误差,只是将误差平均化,但是尽管处于垂直的位置,陀飞轮的载台周期是恒定的。 宝玑在1775年便已提出这个构想,一直到近6年后才制造出来,并于法兰西共和历(大革命时期 的历法)花月(Floreal,共和历的第8月)24日—相当于公元1801年4月14日—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内政部部长,说明他发明了陀飞轮调速器,并 请求给予他10年的专利。1801年6月26日,他接到专利许可证书。

卡罗素结构和飞行陀飞轮示意图

 后宝玑时代

          宝玑开启了陀飞轮怀表的时代,自那个时候起迄今已有两百年之久,这一段时间,仍有不少的制表师把这个领域当作时计界的圣母峰(Mount Everest)时时有人去挑战它,包括近代不少制表师(例如旅居香港的矫大羽)。在宝玑发明陀飞轮的99年后,丹麦出生的Bahne Bonniksen(1859-1935)发明了一种类似的系统称为卡罗素(karussel),而于1892年获得专利(专利号:21421)。

陀飞轮工作原理

 陀飞轮的原理就是当钟表在垂直位置时补偿地心引力的作用。

          换句话说,当一只钟表处于垂直位置时,由于来自地心引力的作用,它的调节控制器,即是其摆轮、游丝和擒纵器,会在每一下摆动时发生难以觉察的快慢变化。

          如果把调节控制器装设在一个每分钟转动一周的“笼框”上,即可获得一系列的垂直位置。这样便可以使钟表走动时十分准确,并能够互补误差。

          这个原理看来十分简单,但实施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原因之一便是“笼框”和陀飞轮的重量不能超过0.3克或0.013盎司——相当于一片天鹅羽毛的重量或两片鹦鹉羽毛的重量。另一原因是,它由72个精细组件组成,而其中大部分为手工制作!

          宝玑的陀飞轮原理与技术持续了一百多年,一直没有重大的变化,直到1920年代,德国的Albert Helwing (Deutsche Uhrmacheerschule的技术部门主任)发明“浮动陀飞轮”(flying tourbillon,或称为“飞行陀飞轮”),它是一种没有支架(bridge)陀飞轮,为的是让陀飞轮尽可能地扁一些(as flat as possible).这一种自由立式框架(free-standing cage)是Albert Helwing发明的目的。

          Albert Helwing回忆他的发明时说:框架的重量仅700mg,没有人相信它足够有力。因此我在框架的一侧也系了一条,重量是250克。这样,在通往Deutsche Uhrmacheerschule的入口厅展示箱内,我悬挂了这个浮动陀飞轮装置,这一挂就是4个星期,所有的批评言论通通沉寂下来······

陀飞轮表代表了机械表制造工艺中的最高水平

          整个擒纵调速机构组合在一起并且能够转动,以一定的速度不断的旋转,使其把地心引力对机械表中“擒纵系统”的影响减至最低程度,提高走时精度。由于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已经把钟表的动感艺术美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历来被誉为“表中之王”。

          陀飞轮表的创意在于,将擒纵机构放在一个框架(Carriage)之内,使框架围绕轴心也就是摆轮的轴心做360度不停的旋转。这样,原本的擒纵机构是固定的,因而当表搁置位置变化的时候,擒纵机构不变,造成了擒纵零件受力不同而产生了误差;当擒纵机构360度不停的旋转起来的时候,会将零件的方位误差综合起来,互相抵消,从而消灭误差。目前陀飞轮一般是1分钟转360度,也是最理想的旋转速度。

          陀飞轮的结构一向很神秘,也都被名表拿来宣传,能研发出有特色的陀飞轮表,也是表现出它的技术能力,证明是一家了不起的表厂。陀飞轮是相当精密的结构,在怀表流行的年代,有能力独立制作出来陀飞轮怀表的大师,受到世人的尊敬,因为在那个年代,加工母机没有现在的精密,所有的零件都要依靠手工,以传统的制表工具,将零件一个一个地制造出来,当然每一个零件的尺寸都要相当精密,才能让这陀飞轮正常并准确地运转。就因为制作难度高,所有能制作出陀飞轮怀表的人,就称得上钟表大师。

          自从宝玑Breguet大师于1790年发明陀飞轮这种具有抵抗地心引力所造成的误差之陀飞轮装置,一直到1950年,在这160年的岁月里,全世界出现了具有陀飞轮装置的怀表及手表,数量不多,大约只有600只,但却有不少的经典名作。

          事实上,陀飞轮注重它的设计,独特的设计,独一无二,更能突显出它的价值。打磨工艺也是最费时的工序,它不但令人感到美观,更是吸引人目光的焦点。

          理论上是陀飞轮的准确性要比一般表来的准,但现在工具母机的精密度提高,加上制造技术的提升,一般的名表都相当准,不比陀飞轮的差,所以陀飞轮的工艺价值、观赏把玩的乐趣,及品牌代表的身份地位远胜过它的实用性。

陀飞轮手表经过时间和技术的改进和革新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代:

第一代陀飞轮表(Tourbillon)

          1795年由瑞士制表大师阿伯拉罕·路易·宝玑发明。其飞轮结构必须由“飞轮旋转框架”(Tourbillon’s Carriage)和“飞轮固定支架”(Tourbillon’s Bridge)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基本构件组成。在此组合中,“摆轮夹板”(Balance’s Bridge)必须随飞轮一起旋转。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第一代飞轮表可以分为两类:同轴式,即摆轮的中心和飞轮的中心在同一轴心上;偏心式亦称非同轴 式,即摆轮的中心和飞轮的中心不在同一轴心上。

第二代浮动式陀飞轮表(Flying Tourbillon)

          1927年,德国制表大师Alferd Helwig制造出没有“飞轮固定支架”的陀飞轮怀表,提高了此种表运转时的神秘感和动态艺术美。在此组合中“摆轮夹板”仍须随飞轮一起旋转,此第二代飞 轮表同样有同轴式和偏心式两种类别。浮动式陀飞轮与第一代陀飞轮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代陀飞轮下方有转动轮轴,上方有横桥固定,稳若金汤。但浮动式陀飞轮去掉 了上面一道横桥,上方几乎是不设防的,制作上更困难。这种将上空领域开放的转动有意想不到的视觉美,宛如宁谧水面的睡莲,因此浮动式陀飞轮也是经常被设计 在顶级腕表里的经典元素。

第三代神奇陀飞轮表(Mystery Tourbillon)

          由东方的钟表大师中国人矫大羽(Kiu Tai Yu)在1993年于香港的“天仪轩”首创发明并且亲手制造成功。它不但和浮动式陀飞轮一样取消了“飞轮固定支架”,而且奇迹般地把“飞轮旋转框架”也一 同取消了(在第一代和第二代飞轮表中,此构件都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在这个全新的结构中还把前2代陀飞轮中必须随飞轮一起旋转的“摆轮夹板”改变为不随 飞轮一起转动,首次大大减轻了飞轮重量达一半以上,并且可以加大摆轮的直径以增强计时的稳定性,同时又提高了动感艺术表现的水平。在陀飞轮制造历史中,矫 大羽首次选用蓝宝石玻璃替代了原本用金属制造的“摆轮夹板”,之前此部件是附属于“飞轮旋转框架”中的,故在国际上也被称为“矫氏神奇陀飞轮” (Kiu’s Mystery Tourbillon)和“中国陀飞轮”(Chinese Tourbillon)。聪明的中国人将瑞士人最引以为豪的钟表技术提升到全新的境界。

挑选值得收藏的陀飞轮

           对于男人而言,复杂机械具有永恒的吸引力。陀飞轮代表了机械表制造中最高水平的工艺,已经将腕表艺术美发挥到极致。真正的制表大师用“陀飞轮”来彰显品牌实力,而腕表的主人,则愿意用这种精致而昂贵的机械装置炫耀身份与品位。

为本文评分

我来写评论

我来写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评论

下载APP
关注微信
分享 更多